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2 08:49:13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常用【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乚、乙”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二)教学教法应用:

  小组讨论法,质疑问难。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图画、胶水(或磁石)。

  (四)教学设计: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你觉得这几幅图怎么样?(播放四季景物的课件,然后定格四幅图。)

  (2)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指名回答问题。(教师板书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学生答后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配乐诗朗诵。

  那么,这么美的图画,要是配上一首儿童诗,一定会更棒!(配乐儿童诗朗诵)这首儿童诗就在我们的课本上,你想不想也像他们一样朗诵出来?(课件配乐朗读,按喇叭键)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课文的欲望。

  3、初读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准字音,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把它读通顺。

  设计意图:读中识字,让学生通过读,掌握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4、检查反馈:

  (1)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课件按学生的提醒显示生字,字上面红色显示4个偏旁“月、雨、口、禾”)

  ① “叶”、“圆”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②“秋”、“就”的韵母是iu,不是iou。

  (2)比赛读:

  ①课文有几个小节?交代比赛规则:你最喜欢读哪一小节,最有把握读好它,就选哪一小节参加比赛。

  ②指名参赛。(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每段请2—3个学生

  意图: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使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质疑问难 随机学文。(课件返回上一图 随机点击图显示课文)

  1、在课文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交流反馈 根据学生质疑随机重点引导学习一句,扶一放三,使其能举一反三,如句1:学这一句就得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1)“草芽”指什么?

  草芽不会说话,课文中为什么写他对小鸟说他是春天?再有感情读课文。

  草芽为什么对小鸟说他就是春天?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说自己是春天?

  (2)用“是——”练习说话。(课件点击“是”,“是——”字闪烁)

  而其他3句略学:只解决什么是“谷穗” 、“鞠着躬” 、“一挺” 、“顽皮”?

  设计意图:解学生所疑,急学生所需。以探究学生的疑问为教学目标,展开学习,并随机引导学习课文,既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主动学习;又能在帮助解决重难点的同时,根据课文四个段落相似的'特点,采取举一反三的教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受到高效。

  (六)欣赏、背诵。

  结合图,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背、加动作背)背出热爱四季、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七)尝试创作。

  课文用四个小节,短短的几行就把四季的景色描绘得那么生动。小朋友也很了不起的,让我们也来学学课文的样子,来描绘一下这些美丽的图画,好吗?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播放音乐),并仿照书上的句式向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以读带讲,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尽情表达对四季、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八)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板书设计:

  四季

  春夏秋冬

语文教案 篇2

  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语文教案-我儿子一家。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参见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儿子一家》。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4.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结合课文举例,并稍加分析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体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教学难点:人称错位) 如果把人称改一改,让作者(文中的妈妈)做第一人称,儿子做第二人称,效果会如何?试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与改后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更好。(让学生改写第三段,然后进行比较)

  提示:这样安排便于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因为孩子的眼光和笔法与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

  6.归纳总结。

  ①文章线索 ②文章主题 ③文章语言特点 ④文章人称的妙换。

  提示:让学生归纳,不再赘述。

  手段

  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朗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可将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芦形状的图标串起来,如图示意。

  线索:情趣

  1. 妈妈坐月子:①妈妈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儿 ④起名字。

  2. 妈妈是灯泡厂的

  3. 背作家姓名能得大奖

  4. 爸爸的鼾声

  5. 家中来客

  6. 妈妈的“三怕”

  7. 脑袋与板车把手

  8. 熄灯前与熄灯后

  9. 妈妈“怕”爸爸

  10. 一个孩子和五个孩子

  11. 唐阿姨的猫死了

  12. “学玩”

  长大不讨老婆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一个游戏让学生生成手为什么这么灵活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再让学生对答案进行猜测,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采用多种材料,设计多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设计了让学生猜箱子中的物品和信封中的物品这两个活动,体验手的感觉功能。期望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手的灵巧跟手的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开,认识手具有感觉功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手的一些基本构造,认识手的灵活与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开,认识手具有感觉功能。 2、设计简单的实验,运用多种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和个性的培养。关注体验活动后的感受,学会关爱身边的残疾人,激发学生对自身的探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认识手的基本知识,了解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 难点:小组的合作学习,自选实验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教学准备 玩具、吸管、胶带、空管、剪刀、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你们会玩吗?谁愿意和老师来一个比赛。【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再加上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是一个以手为主的游戏,从而比较顺利的引出了观察的对象。】 我们刚才做游戏时用到了什么?我们用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你们的手真灵巧!【通过询问手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手的兴趣。老师着重表扬了手的灵巧性,为学生生成[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作一个铺垫。因为整个科学探索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的,学生有了手为什么这么灵巧?的困惑,才能形成对手的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的探索研究。引导出有价值、有探索意义、有利于课堂开展的问题,对后面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往往生成的问题较多,但符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很少,所以设计了一些隐藏的铺垫。】

  (二)观察手的构造: 现在我们用灵巧的手做几只小动物。你们对自己这双灵巧的小手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再次让学生用灵巧的手做几只小动物。让灵巧这个词语浮在学生的脑海中。随后把〈你们对自己这双灵巧的小手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生成一个感兴趣并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在教学询问中,第一个学生就生成类似的问题:手为什么这么不灵巧?随后出现了,手为什么有五个手指?手上为什么长毛?手为什么这么灵巧?也随之生成。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在他的内心中就产生了一种寻找的欲望,在欲望的引导下观察就有了目的,学生往往能发现平时没有留意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多。】我们可以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出示课题《观察手》,我们以前观察过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 下面我们就带着(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和刚才大家说的方法,进行观察,开始。当活动很难开展时,出示友情提示:跟手上的什么东西有关?学生进行活动。【在我第一次试教中,由于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比较大无从入手,冷却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的参与性不高。后来,我设置了一个小的问题提示给学生--跟手上的什么东西有关,学生观察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兴趣也有了。】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板书学生的回答,引入研究关节、皱褶及大拇指的作用。(手这么灵巧跟什么有关:大脑、骨头、关节、皱皱的皮肤等)教师演示,重点认识关节。【由学生发现的东西随机引入对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观察。】

  (三)体验手指的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作用。 1、 认识手指的关节: ①请一位学生演示关节的位置,数关节的个数。 ②你认为关节有什么作用?没有关节行不行?怎么证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行与不行两种可能性和证实想法的渴望】 ③小组讨论一下,能用桌上的.哪些材料来证明。【科学活动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开发思维。新课程强调学生开发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验证和体验活动中,提供了多种材料给学生使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在知识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使潜在目标也相应完成。】 ④真聪明,我们就用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来做一做,看看有什么感受?学生分组体验。 ⑤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我们再到手上找一找还跟什么东西有关? 2、认识褶皱: ①关节处的皮肤和其他地方的皮肤有什么不同? ②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褶皱。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 ③大家可以玩一玩桌上的吸管,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④同学们确实观察得很仔细。手上没有褶皱行不行?怎么证明? ⑤那怎样做我们手上没有这个褶皱呢?好,下面我们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来证明褶皱的作用,开始。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体验活动。 ⑥怎么样?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3、认识大拇指: ① 出示大拇指图。它叫什么名字? ② 大拇指和另外四个手指的长法有什么不同? ③ 既然大拇指长得这么特别,那它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呢?如果没有大拇指,手还会那么灵活吗? ④ 怎么证明? ⑤ 我们来试试看,看看没有了大拇指还能不能灵活地去使用剪刀和笔。开始。学生操作。 ⑥ 汇报表演,说说感受。没有了大拇指,的确很不方便。但是有的残疾人失去的不仅仅是大拇指,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们? 4、体验活动小结: 我们已经做了好几个游戏,老师觉得大家有点累了,现在休息一下,顺便想一想“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其实,手的灵巧同手的每一处构造都有关系。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进行研究。

  (四)认识手的感觉功能。 手的灵巧不仅体现在能灵活地运动,它还有其他功能你们想不想知道?想知道的人请坐好。 1、老师箱子里有些好东西?谁能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 2、你你感觉它像什么?为什么?把苹果送给学生以作奖励。【以实物作为奖励,可以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对科学活动课的另一个推动力,并给他美好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3、让学生找出香蕉,奖励。 4、手能感觉物体的什么? 5、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手的本领。每个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闭上眼睛摸摸信封,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开始。 6、请打开信封看一看,猜对得请举手

  (五)课外延伸 今天,大家玩得开不开心?老师现在有一个开心的任务,想不想知道?回到家里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一下和我们的手有什么不同。好不好?【整个课堂活动的开展一直吸引着学生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气氛中体验成功。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于是在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剪刀、石头、布”。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再加上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在班级中形成愉快的气氛。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认识手的灵活与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开的证明和体验。活动要求学生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们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硬纸张、胶带、空管、剪刀、纸带。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学生们想出的办法绝大多数都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证明褶皱的过程中学生就用空管比作手指。师:什么证明?生:管子没有褶皱不能动有褶皱就能动。师:什么加?生:割一个口子。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材料是重要的教学用具,关系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建构主义主张科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在逻辑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教学,因此我特别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受(体会)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多个有充足探索空间的活动,让学生尽量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知识建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收获。在整个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识结构)强加给学生。

  并且每个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中,通过交流讨论,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又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 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手的探究活动展开,我在第一个活动中先让学生对老师的假设,没有关节行不行进行猜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行与不行两种可能性和证实想法的渴望。

  再让学生用桌上的哪些材料来证明,于是学生们尝试着筛选老师提供的硬纸张、胶带、空管、剪刀、纸带等材料进行验证活动。整个探索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材料去思考关节与手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收获。明确了科学探索的形式,先生成想法再用各种方式验证想法。在实践操作中材料有些有用有些没有用,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书的重要性,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了解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了解网上阅读的重要性。

  2.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读书观。

  3.通过学习和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的水平。

  学情分析

  现在,课业的负担使许多中学生疲于应付作业、考试,很少有时间来阅读课外书。即使读课外书,绝大部分也是与课程有关的辅导书。同时,随着电脑的普及,不少中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有不少学生即使看与课程有关的课外书,内容也多是娱乐、网络、武侠、游戏等。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片,看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根据图片回答)这些名人、名胜古迹跟我们相隔了遥远的时空,可我们见到它们却像见到了老朋友,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认识了解它们的?

  是的,书能引领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古今的风情,使我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因此, 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读好书。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请同学们齐读前言。

  二、看名人读书

  环节一:读书名言

  ①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写下了大量精彩的读书名言,你知道哪些呢?谁来说说?请同学们汇报自己搜集的情况。

  ②老师这有一组名言,邀同学们一起来感受领悟(找生读)

  书是一扇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依照上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书是________——我说:“________________。”

  环节二:名人 读书经验

  读书也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名人的读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你知道 的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选择其中的一条来推荐给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一些读书经验送给大家,希望与你们共勉。(齐读)

  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时要:心到,眼到,口到。

  大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史学家顾炎武的“ 新旧法”: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苏轼说:“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英国弗奥斯本说:“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

  希望这些读书经验对你的读书会有所帮助。

  环节三:名人读书故事

  这么多的经验不是他们在一朝一夕中总结出来的,他们是在孜孜不倦地读书中得来的,他们身后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其他成员谈感想。

  推荐四名学生在全班讲名人读书的故事,其他同学说感受。

  三、谈我 们读 书

  这些名人在获取知识的时候,经历了这样多的磨难,但是他们靠着勤奋执着,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人,同学们对他们渴求知识的精神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么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同学们自己的读书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1 .出示读书调查问卷,分组完成调查报告,小组长汇报调查结果。

  2.师:看来,我们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大家是否认为课外阅读妨碍了学习而不去读呢?下面我们针对“课外阅读是否有 必要”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小组交流一下看法。

  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3.辩论:网上阅读利弊

  师:21世纪的今天,有了一种更方便的阅读方式——网上阅读,那网上阅读是否真的很好呢 ?请各小组之间拿出一个意见,一会儿我们正方反方进行辩论。

  小组派代表进行辩论。

  师:网上阅读有利又有弊。的确如此,即便是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是网络那虚拟的空间呢?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我们好好把握自己,严于律己,网上阅读将带给你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四、 读书计划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阅读的资源更加丰富,阅读方式更加的多元化,而且读书对我们大有益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所以,从今天开始,让我们重新规划我们的读书计划,开始我们的读书之旅吧!这也是老师给你留的一 份 课下作业:制定一份读书计划。

  结束语:

  愿同学们以名人为楷模,以班上爱看书的同学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你的生活将因 此而更精彩!你 的心灵将因此而更加丰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兔、冬、早、块”等10 个生字,会写“飞、老、鸟、早”4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小白兔机智沉着、关心别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小白兔机智沉着、关心别人的品质。

  内容分析:

  《兔兄弟和老鹰》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兔兄弟利用自己身体的颜色,巧妙地躲过老鹰的袭击。课文中蕴含着这样的科学常识:有些动物可以利用自己身体的颜色,迷惑敌人,躲过袭击,从而保护自己。课前可让学生收集青蛙、大青虫、蝉、斑马、长颈鹿等动物图片。老师准备生字课件、朗读内容课件、图片课件等。

  学生分析:

  小学生最喜欢看的是小动物最后摆脱了困难,取得了胜利,本课适合学生的阅读品味。小白兔利用保护色的原理机智地脱离了被老鹰追捕的危险,这一原理不需要学生了解透彻,只要求学生大致明白一些道理即可。

  教学过程:

  一、聊天引入课题。

  1、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都玩过些什么游戏?(学生汇报)“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怎么玩?谁来说说老鹰的样子?表演一下可以吗?课件出示老鹰让学生观察。

  (并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老鹰凶猛,专吃比它弱小的动物。)

  2、谁见过兔子?喜欢吗?(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小灰兔和小白兔)

  3、引入课题:有一天,可爱的兔兄弟与凶猛的老鹰之间发生了一件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等会儿,我们学课文便知道了。

  板书课题:22。兔兄弟和老鹰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听故事(放录音):注意听准每个字音,想想兔兄弟和老鹰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听后学生汇报,听懂多少说多少)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

  3、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拼拼音,查字表,问同学或老师)那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4、同桌互相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就教教他,也可问其他同学,每人读一遍。

  5、脱离具体语言环境识字。

  ①点击课件认读生字;

  ②做与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

  ③开火车领读生字;

  ④全班齐读生字。

  6、把生字宝宝放回课文中,再大声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白道理。

  1、教师范读课文,说说老师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好?应该怎么改正?

  2、小组分角色帮读,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3、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探究下面三个问题。(学生可下位找学生伙伴)

  课件出示

  ①兔兄弟怎么知道老鹰来了?

  ②小白兔想出什么办法?它的办法好吗?

  ③老鹰为什么没发现小灰兔和小白兔?

  4、在学生交流汇报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

  (1)小鸟在天上飞,较早发现了老鹰,把消息告诉了兔兄弟。

  指导朗读

  ①鸟儿见到老鹰时有什么表现?“乱飞”、“大喊”说明了什么?怎

  么读这两个词试读一次好吗?出示课件:忽然,鸟儿们乱飞起来,对

  兔兄弟大喊。

  ②鸟儿怕老鹰为什么还把消息告诉兔兄弟?鸟儿的话怎么读?

  谁来读读鸟儿的话?出示课件:“不好了,老鹰来了,快藏起来!”。

  ③让学生自由表演、朗读。

  忽然,鸟儿们乱飞起来,对兄弟大喊:“不好了,老鹰来了,快藏起来!”

  (2)小灰兔听到鸟儿的消息有什么表现?谁来做做“慌了”的样子?(学生动作演示)小灰兔为什么会慌?怎么读小灰兔的'话?出示课件:“这儿没有洞,往哪儿藏啊?”

  (3)小白兔想出什么办法?这办法好吗?为什么?(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指导朗读

  ①小白兔告诉小灰兔:“你藏到乱石堆里!”这句怎么读?谁来试试?

  ②小灰兔怎么说?

  (“哥哥,你怎么办呢?”)

  说明什么?怎么读?

  你试试好吗?

  ③“你快藏吧,别管我。”这句话谁会读?教大家读好吗?

  (4)分角色朗读:老师读鸟儿的话,男同学读小白兔的话,女同学读小灰兔的话。(读完后评价谁读得好?他哪个地方读得好?)

  (5)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什么?大家读读。“瞧了又瞧”什么意思?做做动作让老师看看。

  (6)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

  老鹰为什么没发现小灰兔和小白兔?

  (明白道理)

  5、教师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利用自己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相近,躲过了老鹰的袭击。

  四、拓展延伸。

  1、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找青蛙、大青虫、蝉等动物图片,都找到了吗?说说这些动物的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

  2、你还知道别的动物也可用自己身体颜色保护自己吗?

  3、动物们遇到危险会用身体颜色保护自己躲过袭击,如果你生活中遇到危险怎么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精选)语文教案10-02

语文《赵州桥》教案12-05

(精选)语文教案09-16

【经典】语文教案11-03

语文教案[精选]08-2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7-30

语文园地: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