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融于《品德与生活》的“四观”

时间:2021-10-01 17:47:54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融于《品德与生活》的“四观”

融于《品德与生活》的“四观”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

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这一新课程在我国小学的课程里生根、开花、结果?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固有的观念,这是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本文拟谈谈几个有关的观点。

儿童观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越来越关注如何实现儿童的权利,尊重并保障每个儿童的权利成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职能。

《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这一精神,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认他们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等价性,尊重他们现实的生活及其兴趣、需要、游戏等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将之视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手段或工具;欣赏每个儿童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健康成长。

学习观

何谓学习观?简言之就是怎么看学习。

对《品德与生活》课程这种不以书本上的系统知识为学习目的的课程来说,那种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知识,重知识、概念系统轻其他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狭隘学习观就显然不适合。而这种狭义的学习观在我国有其漫长的牢固的历史、文化根源,“读书”从来就是学习的代名词。长期以来,一提到学习,不少教师、家长只考虑与学业关系密切的学习活动,在意识深处其实并不认为实践活动是学习,儿童的游戏或学业之外的兴趣活动就更无一席之地了。

转变学习观,承认儿童学习的多样性、不同类型学习的等价性,对推进《品德与生活》课程有很大的意义。只有转变学习观,才能在课程中真正为儿童创设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对儿童新的学习的产生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深入地去研究和探索儿童各类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更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会生活,学会认知。

知识观

《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这一知识观是以建构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基本的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儿童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