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时评:是谁畸形了“高四”生

时间:2021-10-02 15:31:55 高考心理 我要投稿

时评:是谁畸形了“高四”生

记者在天津市一些高考复读机构看到,前来咨询的考生和家长络绎不绝。据介绍,复读群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分复读者,他们的目标就是本科一批院校,有的甚至除了清华、北大不考虑其他学校。(新华网天津频道7月23日)

  高考复读者被戏称为“高四”生。本来为了考大学,学生选择复读无可厚非,然而,怀着对名校的无限崇拜,许多人不再是理想的主人,而沦为了“名校”的奴隶,沦为“高

四”生,甚至“高五”“高六”生,让“高四”生畸形了。他们心中的名牌大学,也不再是一所学校本身,而升华成了“成功”的代名词。他们现实而无奈地匍匐在这个图腾的光环之下。在对名牌大学的崇拜上,家长和学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如果自己或子女的高考成绩与名校录取分数线只相差几分,44.6%的受访者表示"能花钱就花钱,能托人就托人,实在不行就复读",总之不能就此“委屈了”。

  “名校情结”没有错。不过说现在大家都成了名校的奴隶,却是千真万确的病态现实,非改不可。大学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把教育的主体变成了奴隶,说明我们体制的缺陷。我觉得现阶段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造成复读热的催化剂,复读生和应届生在录取上没有任何差别,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入名校的成功率,这也助长了复读之风。一些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为了争取到复读生尤其是高分复读生推出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许多学生复读一年不但不用花钱,而且还能赚点,更何况还能为自己的理想再拼搏一回,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的名校也应该背负一些名校情结的重担,一些名校通过竞争、通过给学生和社会的服务而非国家拨款来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美国人的名校情结不比我们弱。不同的地方是,美国的名校情结不仅促使学生竞争,也逼着大学竞争。比如,你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同时录取,去哪里呢?你的选择,对两校的声望和前途至关重要。两个学校都想把录取你,这样你就有讨价还价的本钱。比如,耶鲁给你一万美元奖学金,普林斯顿给你五千,你恐怕就去耶鲁了。也只有大学这样围着学生转,教育质量才会提高。我们的名校情结,则完全是学生围着大学转。首先要填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有中,就仿佛少女失去了贞操,同级别的大学对你不屑一顾,只有屈就一个低很多的学校。这对学生公平吗?

  客观地说,中国有一批大学的水平都是顶尖的,还有为数不少的大学在各自的领域首屈一指。优秀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很大,不要自己画地为牢。人生不是一条直线,即使真的有不能割舍的“清华梦”或者“北大梦”,也不妨“曲线救国”,等到读研的时候再实现。“名校情结”实际上是对名校的一种过分期待。但即便上了名牌大学,也不能保证一定成才。如果自身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提高,不能发挥所长,即使拿到名校的“金字招牌”,同样不会被社会认可。不是有很多非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做出了不凡的事业吗?大学,何必非上北大清华不上?

  面对越来越热的高考复读现象,教育专家指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复读,也不是每个人复读就能上名校。波涛汹涌的“高四”生造成的不仅是部分高校办学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如果这些考生执意选择复读,次年的招生压力将大大加重。一旦严峻局面形成———数万名上线考生明年再战,无论对复读生还是应届生,升学之路都会更加艰辛,着不仅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利用,使教育的整体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客观上加大了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制造了新的不公。

  据笔者调查,有些拿着高校录取通知书而选择复读的学生,经复读后,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有些人的成绩还下降了。实际上,每届高考都有其难以预料的变数,以为复读后就一定能考上名校或考上比原来更好的学校,那是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

  名校并非唯一“梦工厂”。我们的家长特别是学生,都宜更理智和更务实一些,不要轻易沦为“高四”生,甚至“高五”“高六”生,须知,只要善于努力,别说进哪所高校都有望成才,就是哪所高校都没进也同样有望成才。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社会进步,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以及用人单位的日益理性,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为名校毕业生”将会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个人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作者:玛捷米